2013年2月7日
當臺風海嘯襲來,未來城市怎么“活”?2013年2月2日,由《城市建筑》雜志社主辦、UA國際主協辦、CCDI悉地國際和哈工大協辦的建筑業界最具想象力的“2012年度UA創作獎?概念設計國際競賽”落下帷幕,武漢理工大學學子的集裝箱活動房屋(又稱住人集裝箱)式建筑設計創意從全國500多份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佳作獎。
據了解,這項概念設計競賽每年都會定下一個主題,請全國建筑精英設計未來城。今年的主題是“面對自然災害的技術應用及拓展”,設計者要考慮到平常建筑非常時期的安全需求,“以設計拯救設計”。
人類在與自然不斷抗爭、妥協、對話中,與之共生。技術的進步讓人類告別穴生巢居,但面對自然災害,縱然鋼筋、混凝土叢生如銅墻鐵壁般的城市森林,也有危如累卵之憂。人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建筑與城市的“本能”是人所賦予的庇護安全、便利生活、形成社會等功能——庇護所是其最重要的本體功能。囿于當前既定的設計框架與技術措施,被動設計并不足以使傷亡免于突發性的事件和災難。在加固維穩之外,我們需要活性的、有機的另一重甚至多重的保障。這樣的保障不是規范式的金科玉律、不是缺乏普及性的個案特例,而是基于平常建筑非常時期的安全需求,災害發生之時為尋常之人提供庇護。技術,以及對于技術發展的想象力,不僅僅能夠賦建筑以“生命”,更可賦之以“魂靈”。所以本屆競賽以“UA城的‘活’建筑”為題,希望參賽者針對頻發的自然災害,著力探尋技術發展的可能,使城市和建筑具有對于災害的“適應”能力,為人的生命提供庇護。
武漢理工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專業2009級學子李瑩韓和楊琪設計了應對臺風海嘯的未來集裝箱活動房屋式建筑。該設計源于日本“2011?3?11”大地震后引發的大海嘯,包括汽車、集裝箱和生活用品都被海浪卷走。在未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原本建于海邊的建筑可能被海水淹沒,電影《日本沉沒》里的景象或許不僅在島國上演。學子們的設計定位于類似日本宮城縣這樣的易遭受海嘯的港口型城市。他們設想災難發生時,建筑本身就能提供救生裝置。日本大地震時漂浮在海面上的集裝箱讓他們眼前一亮,這不挺像救生筏嗎?
指導教師、武漢理工大學建筑系教授李浩介紹,平靜生活時,這些集裝箱活動房屋就是建筑的一部分。在空中看,它們就像一個個抽屜,人們居住其間。它們的底部都設置軌道裝置,通過傳動軸的轉動使得集裝箱活動房屋能在樓房里移動。如果想曬太陽,人們推出集裝箱活動房屋,就是一個陽臺。而臺風來臨前,智能體系一接收到預警,集裝箱活動房屋就自動縮入,整棟建筑“縮”成一個穩定的筒體。海嘯發生時,被大浪推倒的集裝箱活動房屋都設有GPS系統,形成漂浮的救生裝置。
相關新聞:
查看更多集裝箱房屋|集裝箱活動房|住人集裝箱|集裝箱住宅|集裝箱建筑|二手集裝箱設計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