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5日
2.1.4 重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國內以往重建工程的研究,在對重建工程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表示肯定的同時,也發現重建過程中難免會存在一些問題。
唐山的震后重建過程,以恢復住宅為首要目標,增強建筑抗震設防標準,同時對城市空間結構和總體布局進行了調整,讓唐山在一片廢墟上重建了一座“宜居城市”。然而在當時的重建背景下,震后的重建也留下許多遺憾,比如重建的選址過程中沒有避開城市的地震帶;急于讓災民住上房子,施行標準化的設計方式,提高了建設速度,但是對居民個性化的需求沒有滿足;在震后重建的背景下,應急性是住宅類項目建設的首要條件,住宅的標準化設計確實能節約施工時間,但是對于建筑的可持續發展缺少關注。在唐山大地震時期,我國的具體國情還關注不到這樣的深度,重建取得的成績值得肯定,但是現階段居民對于住宅有了新的需求,已有的住宅中有些隨著居民家庭人員結構的變化而不能滿足居民的需求,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受到限制。
唐山的震后重建是屬于大城市發生嚴重震災后的重建,重建過程需要政府主導進行援建,而且需要工業化建筑生產體系,但是在農村或者偏遠地區如果發生震災,造成的損失有限的情況下,震后的重建可能不會引起很高的社會關注度,這就需要政府提供資金及必要幫助,當地居民進行自發的重建。
臺灣謝英俊團隊的“協力造屋”計劃,在臺灣的9.21地震的震后重建中,結合當地的條件,組織原住民重建家園,為住宅重建實踐提供了典范。汶川大地震后,謝英俊團隊也來到災區繼續他的“協力造屋”計劃,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并獲得災民的肯定。“協力造屋”計劃的精髓是將建筑去工業化、簡化構造與施工,讓災民可以自己動手重建家園。這個計劃在廣大的農村有很大的實用意義,對于傳統民居的震后重建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對于城市居住區以及高密度的人口聚居地的恢復性重建,“協力造屋”計劃的應用范圍沒有在農村的應用范圍廣。
城市居住區的重建,因標準化的設計造成的建筑單一性以及后期不能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是震后重建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這與一定的時代背景有關系。城市居住區的重建,需要以標準化、工業化的建筑配件進行重建以滿足應急性。通過對原有建筑文化的提煉利用,以及后期建筑配件的自由組合來形成不同的內部空間,來滿足居民的個性化需求以達到建筑的可持續發展。
2.2 震后重建的指導思想
本文題目的主旨是住區恢復性重建,恢復性是震后重建的指導思想。對于我國的震后恢復性重建,單從建筑角度來說,要達到恢復性重建的目標,重建不僅要恢復到受災前的水平,而且在重建過程中要注重對原有建筑文化的提煉與運用。此外,重建不是完全對原有建筑的復原,在重建的過程中不僅要做到“恢復”,在適用、安全的前提下,對于近幾年國際、國內提出的生態思想、低碳思想、可持續發展思想也要在新的住區建設中進行應用。
2.2.1 恢復性對重建的要求
恢復一詞是由英文單詞recovery翻譯而來的,從其基本過程來看,相當于漢語中的恢復重建。ISDR(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組織)把恢復定義為:復原并盡可能地改進受災害影響社區的設施、生計和生存條件,包括努力減輕與災害風險有關的因素。
2004年3月1日,美國國土安全部推出《全國突發事件管理系統》(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中,對恢復的釋義是:“制定、協調和實施服務和現場復原預案,重建政府運轉和服務功能,實施對個人、私人部門、非政府和公共的援助項目以提供住房和促進復原,對受影響的人們提供長期的關愛和治療,以及實施社會、政治、環境和經濟恢復的其它措施,評估突發事件以汲取教訓,完成事件報告,主動采取措施減輕未來突發事件的后果”。總結美國的恢復概念,就是對遭到突發事件破壞的服務設施和現場按照預案復原,對受影響的個人和組織實施援助項目。恢復的內容不僅包括各種設施,也包括經濟、環境、甚至心理狀態。
具體來說,恢復包括針對災難造成的物質和社會兩個層面的損失。物質層面有:基礎設施的破壞,企業財產損失、家庭財產損失等等;社會層面有:人員傷亡、經濟破壞、心理創傷、環境破壞等等。但是,并不是每一個層面的每一項損失都是能夠彌補或恢復的,比如人員傷亡;即使能夠恢復的方面和內容,也不一定能夠恢復到災前的程度,比如說經濟狀況。具體到住區的恢復,主要體現在物質層面上,新的住區能滿足人對于建筑的基本需求,并能體現住區對人的人文關懷,營造一個宜人的空間環境。通過物質層面的重建來恢復社會層面的缺失,這是建筑擁有的一個功能。
2.2.2 生態環保對重建的影響
進入20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出現了一系列的尖銳矛盾。人口劇增、能源短缺、全球變暖、臭氧層壞、大氣污染、水資源匾乏、森林銳減、土地沙化等等,都是當前國際生態危機的種種表現。人類掠奪式的生產活動正在使生態環境趨向惡化的極限,同時也把人類自身置于一個危險的生存環境中。在這種背景下,反對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國際性運動迅速崛起,它旨在“保護生態環境,反對輸出污染”,把矛頭指向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不合理的生產生活行為,這種運動的思想得到西方社會的廣泛認可,各類民間組織以及政治團體迅速涌現。聯合國在環境與資源保護方面的價值導向,為生態運動推波助瀾,使之進而發展成為影響深遠的全球性社會文化思潮。
在建筑領域,生態低碳不僅要體現在建筑材料的生產上,在建筑方案設計上、建筑施工方式上以及建筑建成后的管理應用上都要體現生態低碳的思想。
2.2.3 建設節約型社會對重建的需求
在我國產業的總體能耗量中,建筑業的能耗占到40%多,可見建筑業的節能與可持續發展對于整個國家是非常重要的,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這個比例仍在不斷的增加。我國政府提出了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目標,使得建筑市場掀起了一場節能革命。
2005年中國工程院舉行的建設節約型社會座談會上,我國工程院院士吳良鏞先生表示:“目前主要是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以及各種能源浪費現象比較嚴重;其次是文化資源破壞嚴重,過度片面的開發造成優秀的物質文化遺產被嚴重的破壞。所以我們應該注意到,盡管我國的城市化建設過程中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造成的不利影響也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因此在震后的重建過程中,不能重走覆轍,從城市的總體規劃到建筑的立項,都要遵循生態低碳的一個宗旨,在國家政策法規的引導下,積極發揮運用當地人民的熱情以及社會各界的援助。居住區的重建,從建筑的角度,要積極運用當地的建筑材料以及施工工藝,結合當前國內外先進的技術以及材料,實現建筑的本土化,重建不是簡單的建造,要給災民一個適宜的生活空間,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
2.2.4 可持續發展對重建的要求
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大會上最早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并進行了正式討論。全球的工業化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共同參加了這次環境大會,對于人類營造一個健康并富有生機的生存環境上所享有的權利取得了共識。現階段世界各國己提出適合本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涵蓋的層面包括國際化層面、地方區域性層面以及特定產業的層面。
源于全球環境危機意識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思想是人類對生存環境認識不斷深化的結果。土木建造活動是影響環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可持續性建筑是建筑界對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回應,然而可持續建筑的思想具有宏觀性和微觀性這兩個方面,因此,可持續性建筑要從這兩個層面來闡述:第一個是宏觀性的方面,它指在使用功能上既能滿足當代人當前的需要,又考慮能適應或者不妨礙后代人對其建筑功能的需求,同時在能源使用上不僅能考慮當前利益與經濟關系,又能考慮后代的利益與經濟的關系,盡可能的使資源得到高效利用的建筑;第二個則是微觀性的方面,它是指在建筑的整個生命周期內(包括各類建筑物的前期規劃設計、施工建造、后期拆除、建筑材料以及建筑生命過程中所用的設備的生產、運輸、安裝過程)都必須要最大限度的節省資源,最大程度的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營造健康舒適的人類居住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2.3 震后重建的相關政策法規
汶川地震發生后,溫家寶總理針對汶川的震后重建問題,在2008年6月8日簽署了第526號國務院令,公布了《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這是我國的首個震后恢復重建條例,將震后恢復重建工作納入到了法制化軌道。唐山大地震之后,雖然有相關的規劃、安置辦法出臺,但國家沒有出臺專門的恢復重建條例。《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雖然是汶川地震后出臺的針對汶川震后恢復重建的條例,但是對于建筑方面其中有些條例是有通用性的,本文主要針對這些通用的條例進行分析。
條例共九章八十條,分為總則、過渡性安置、調查評估、恢復重建規劃、恢復重建的實施、資金籌集與政策扶持、監督管理、法律責任、附則等。
條例規定,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科學規劃、統籌兼顧、分步實施、自力更生、國家支持、社會幫扶的方針和相關原則。條例對過渡性安置的方式方法、安置地點選址、配套設施建設以及資金和物資的分配使用等作出明確規定,臨時住所、過渡性安置資金和物資的分配和使用,應當公開透明,定期公布。
建筑方面:條例第三條規定,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1) 受災地區自力更生、生產自救與國家支持、對口支援相結合
(2) 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
(3) 就地恢復重建與異地新建相結合
(4) 確保質量與注重效率相結合
(5) 立足當前與兼顧長遠相結合
(6) 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資源保護相結合
其中第三項關于重建選址的問題,上文已做出說明,本文是以就地恢復重建為背景。第四項,注重效率相當于對建筑的應急性做出了要求。第五項,兼顧長遠,對于建筑來說,就是實現建筑的可持續發展,不能只滿足于當下情況,在實現快速建設的前提下還要做出可變性的設計,而且生態、低碳的思想要在重建中有所體現。
相關內容:
查看更多集裝箱房屋|集裝箱活動房|住人集裝箱|集裝箱住宅|集裝箱建筑|二手集裝箱論文文獻